2022年春運將從1月17日開始2月25日結束,共40天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司長蔡團結在24日的國新辦發布會上介紹,據初步預測,2022年全國春運的客運量較2021年將有大幅度增長,預計2022年春運量將比去年同期增長1倍以上。今年春運疊加北京冬奧會,之后還將召開全國“兩會”,春運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復雜。蔡團結表示,14個部門和單位已成立春運工作專班,做好春運疫情防控、運輸保障、安全監管、便民服務等各項工作。
“春運”一詞,最早出現于1980年的《人民日報》。春節,回家,團圓,牽動著億萬中國人的心,歷年來春運那些溫情的瞬間,讓人既感動又心酸。跟著發布哥一起來趟時光之旅,一起盤點:那些年,感動全國的春運瞬間……
1995年
渴望與家人團聚的旅客在廣州火車站站前廣場排起長龍(1995年1月11日攝)。
1995年1月19日,廣州火車站檢票口,一位年輕女乘客被人流擠哭了。
2000年
2000年春運,一雙女子的腳,凝固了歲月的艱澀。
2001年
從廈門開往重慶的列車路過漢口火車站時,擋風被單里的民工(2001年1月21日攝)。新華社發
2004年
2004年1月3日是新年第一個周末,廣州春運也進入了第一個高潮。一個民工行李多,竟然用嘴咬了一個行李袋。劉可/CFP
2005年
2005年1月26日,由杭州始發開往貴陽的L199次列車,由于大量民工返鄉過年,這趟列車所有車廂爆滿。詹曉東/CFP
2006年
2006年1月18日,北京西客站候車室,一位母親咬斷方便面喂孩子,而她的孩子早等不及地張大了嘴巴。
2007年
在湖北省武漢市漢口火車站,一名乘客試圖從車窗上車(2007年2月26日攝)。新華社發
2007年2月7日,一場暴雪突降太原市,在太原站購買車票的人們排成了長龍。
2008年
2008年2月1日的廣州火車站場景,當日廣州火車站運送20萬旅客返鄉。
2008年1月27日,一名旅客頂著大雪在合肥火車站進站候車。
2010年
一位背負著超大行李的母親懷抱孩子在南昌火車站匆忙趕車(2010年1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周科 攝
2010年1月20日下午,寧波國際會展中心鐵路臨時售票點,長長的隊伍中,廣西小伙梁獻貴趴在隔離欄上酣然入眠,這是他三年來第一次回家。張培堅 攝
2011年
在寧波工作的白先生送別回甘肅老家過年的父母,父母在車窗上寫下了“保重”兩個字(2011年1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眾多旅客冒雪在設立于江蘇省蘇州市體育中心體育場的集中售票處外排隊,準備購買火車票(2011年1月18日攝)。新華社發(朱桂根 攝)
2011年1月5日,一場名為“春節回家,鄉助同鄉”的公益活動在廣州啟動,旁觀活動的人站在回家過年公益活動的廣告牌前,讓留意的人頓時覺得年味已近,以至于頗想回家。劉可 攝
2011年1月18日,嘉興雪花飛舞,高照春運火車票臨時售票點,一民工用凍裂的手指夾著剛買到的車票,興奮地展示給仍在排隊老鄉看。儲永志 攝
2013年
在杭州火車站,在寧波東開往廣州的列車停車間隙,陽先生在窗外與自己的小孫子透過車窗互動(2013年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長沙火車站售票窗口前,旅客王海燕得知想要購買的長沙至廣州的臥鋪車票已經售完,倍感無奈(2013年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在北京站始發的北京至哈爾濱的第一趟臨客列車即將開車前,一對戀人隔著車窗依依不舍(2013年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申 攝
2013年1月26日,春運大幕開啟,一位女士身穿熊貓玩偶服,坐在火車上。她們一行四人,打算從北京始發前往河北保定,然后返回,有專人記錄全過程,以此方式感受春運的特別氣氛。
2016年
1月31日,武漢大雪紛飛。漢口金家墩長途汽車站前,一位年輕母親用衣物把幼小的孩子裹在胸前,急匆匆拖著行李趕路。因為無法用雙手護著懷里的孩子,她只好用牙齒緊緊地咬著裹孩子的衣物,不讓風雪飄進去。李輝 攝
2017年
1月12日,在福州火車站,一名兒童在檢票口前朝上張望。2017年春運將從1月13日開始至2月21日結束,共計40天。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1月12日,旅客在福州火車站候車時拍照留念。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1月13日,廣州火車站,安靜地趴在家人背后的小竹簍里,“小候鳥”正享受著自己的“春運專座”。新華網 伍嘉煒 攝
1月13日,廣州火車東站,回家旅途即將開始,孩子滿臉興奮。新華網 魏曉航攝
一位小女孩和爸爸走丟了,急得哭了起來,在民警的幫助下,她很快找到了爸爸。南方網 張由瓊 攝
兩名老人家準備打電話給親人,由于視力不太好,兩人一起摁手機鍵盤。南方網 張由瓊 攝
這些沉淀在我們腦海中的春運瞬間,不管過去多少年,翻出來回味,總是讓人淚流滿面。
隨著國家發展持續向好,這樣的瞬間很多已經難再出現,攝影師抓拍到經典鏡頭的概率將大幅降低。
這,也是時代進步的另一種詮釋吧。
來源:江西發布綜合央視新聞、經濟日報、新華網
編輯 |章馨予
審核 | 蘇家福 鐘晨
簽發 | 黃一川